近日,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宣布成功利用3D打印技術治愈了一名77歲高齡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合并關閉不全患者。據悉,患者目前狀況良好。央視新聞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。
3D打印技術是如何幫助進行先天性心病的治療的呢?在以前,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(簡稱TAVI)大部分需要進行開胸手術,個中原因是對此患者的檢查都只能在電腦形成二維視野,手術中只能通過主刀醫生通過各種檢查到的數據在腦中加工成“3D模型”,并憑此擇合適的人工瓣膜型號、確定DSA球管投照角度、
規劃導管進入線路、判斷瓣膜釋放位置。而通過3D技術,卻可以通過對患者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整理,再打印出一個1:1的3D心臟模型。
通過打印出的3D模型,患者的心臟全貌乃至病變的具體位置為止一目了然,主治醫生可以便可對患者進行準確安全的微創手術。王教授表示,以前進行類似手術往往需要幾個小時,且開胸會對患者在生理上造成一定傷害。利用3D手術,只需要一小時就完成了整個過程,在程序簡化的同時,也更加安全更加準確。
無獨有偶,據《每日郵報》報道,英國一名醫生利用3D技術治愈了一名先天心臟畸形的2兩歲女孩。
麥娜患有先天性心臟病,在她的兩個心室之間有個小洞,病魔蠶食著這個可憐的小女孩,她頭上長不了頭發,經常性氣喘,身體乏力。心室間的洞對于一名小女孩來說太麻煩了,她的心臟太小,進行常規手術需要冒很大風險。利用3D打印技術,這一風險被規避了。
醫生們通過使用3D打印機制作出了麥娜的心臟模型, 主治醫生大衛·安德森教授憑借該模型設計出了定制的心臟修復補丁,并找出了最恰當的途徑將之縫合到適當位置,補上了小麥娜心室間的那個洞。
現在的麥娜像一個正常的女孩子健康成長。她能正常吃飯,不再氣喘,還長出了漂亮的頭發。
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,還是感到疑惑,傳統拍片和3D打印出來的器官模型具體有哪些不同,后者又如何表示病變或者需要進行手術的位置呢?對于這一點,專業進行3D設計和打印的東莞創客聯盟公司給讀者解答了這個疑惑。其負責人陳小姐表示,通過不同顏色來表達病變或需要進行手術的位置,所打印出器官模型足以讓病變位置一目了然。為便于說明,其負責人展示他們做的一個案例:
某醫院的外科醫生需要做一個3D腎臟模型,但CT片拍出的二維圖像中,其腫瘤位置只是通過灰色的色階來表示(臨床應用中稱之為CT值),如上圖中紅色圈出來的是腎臟截面,藍色則為腫瘤位置。從圖中可以看出,在CT片子中藍色部分僅僅比紅色部分要白一點。
此前,3D打印技術已在牙科、骨科等領域進入臨床應用。在腎臟外科的使用才剛剛起步,目前所能打印的是通過電腦成像所模擬出的3D模型。人們不禁要問了,是否有那么一天,人類可以打印出真正的人體心臟,以及別的器官?
在國外,已有人打印出了人體干細胞。科學家表示,打印真實的人體組織或者器官,在10年內或可成為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