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伙伴分析3D打印的瓶頸有哪些?如何解決3D打印瓶頸?
任何新技術都有其局限性,或者是暫時的,或者是永久性的.然后,在3D打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,她的局限性在哪呢?瓶頸在哪呢?如何解決這些瓶頸?來看看網上小伙伴們是怎么說的吧!
小伙伴A這么說:
3D打印的瓶頸是什么?在此之前,我們要知道3D打印并不是萬能的,如果說3D打印的瓶頸,我倒是覺得是技術的瓶頸而已,與傳統的“減材制造”不同,3D打印技術屬于“增材制造”,可以直接根據計算機圖形數據,通過增加材料的方法進行生產,這決定了3D打印是一項依托信息技術、精密機械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高新技術。
在很多專家看來,材料技術是制約3D打印廣泛應用最大的瓶頸。目前的現狀是:3D打印材料以塑料、無機粉料、光敏樹脂和石膏為主,打印高端設備的金屬構件依然是一大軟肋。不過,這樣的瓶頸也并非不可突破。
2014年,英國自行車設計制造廠商Empire Cycles聯手精密測量廠商雷尼紹就打造了全球第一款3D打印金屬自行車架,新車架保證堅固的同時,座管支架比傳統的鋁合金輕了44%。金屬級3D打印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將產品的CAD模型盡可能地拓撲優化,在Empire Cycles自行車架這個項目中,因為金屬級3D打印技術優于傳統的鑄造工藝,使得CAD模型可以從傳統的座管模型優化為更輕量化的模型。
將金屬級3D打印應用于自行車生產中,讓3D打印向工業制造又推進了一步。在雷尼紹中國區總裁Paul Gallagher看來,這正是雷尼紹并購金屬3D打印公司的初衷,雷尼紹期望通過3D打印技術完成工業產品大批量定制的愿景。
除了材料技術之外,3D打印發展的另一瓶頸是成本。不得不承認,不管是3D打印機本身,還是3D打印的材料,價格普遍很高,這成為制約3D打印技術普及發展的重要原因。不過,在SolidWorks全球用戶大會上接受筆者采訪的諸多參展商認為,隨著3D打印技術應用的越來越普及,其價格一定會下降到合理的區間,最后有望用于特定工業產品的大批量定制。
對軟硬件技術的整合一定程度上也是3D打印發展的障礙。不過,隨著3D打印廠商們的市場化運作,3D打印技術的整合將會越來越充分。最近的一起并購案就是很好的證明:3D Systems以9700萬美元總價收購Cimatron。之所以并購3D CAD/CAM軟件和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,3D Systems看重的正是將傳統的設計和制造流程與3D打印技術進行數字化地無縫集成。這一并購將實現3D Systems和Cimatron的技術互補,也為3D打印技術在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。
小伙伴B這么說:
瓶頸的話,以我接觸多的鈦合金3D打印為例.
一,成本。這玩意貴啊,粉末是專用的,賊貴賊貴,而貴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可以量產的。其次,設備很貴但是更新換代太快(畢竟是新技術,發展太快,一年前的新設備現在已經落后了),即使你技術能力很強,只要你商務能力沒跟上,設備閑置多一點時間,你就注定要賠掉褲子.
二,性能。理論上這東西性能應該高于鑄件低于鍛件。但實際上各種因素,包括設計水平(零件,支撐結構等)、粉末質量、打印速度等都會影響性能,打出來就裂了還算好的,怕的是有暗傷。3D打印的零件普遍設計得很復雜,根本沒法探傷。還有一點,3D打印的特點決定了表面粗糙度不會很好,零件表面還可以打磨拋光,內部復雜結構就木有辦法了。遇上一些對管路表面質量有要求的真就是沒法用
三,認知。這個我單獨提出來。這個技術再怎么炒怎么火,畢竟太新,很多設計人員都不了解,自然沒法用3D打印的思維設計零件或者設計不好。用鑄件的思路設計?那就搞笑了,成本那么高做出來除了周期短還有啥好處,腦子進水?
小伙伴C的瓶頸解決方案:
3D 打印要實現量產其實不難,目前的3D打印機只需要解決n臺聯動的實現方案就能初步達到量產要求,我們完全可以預見批量3D打印設備的誕生。
個人認為3D打印發展的瓶頸在于技術本身和配套的生產模式不夠成熟,與傳統制造業相比,成本上沒有優勢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3D打印技術仍然無法撼動傳統制造業的地位。
未來,技術方面,在多材料打印、大尺度打印等方面會有更成熟的方案,配套產業方面,打印耗材種類會越來越多,耗材成本也會降低,那時候3D打印技術就會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。
個人預測,3D打印在未來30年內就會實現大規模量產,我們共同見證吧。
雖然3D打印的瓶頸有一些,但這些都是暫時性的,未來3D打印材料會越來越多,越來越便宜,3D打印機速度會越來越快,經過這些改良之后,3D打印的瓶頸即可迎刃而解.所以對3D打印技術,大家可以給一百個放心,她一直在進步,一直在融入我們的生活.
3D打印的瓶頸是什么,3D打印的瓶頸有哪些,3D打印瓶頸,3D打印有哪些短處,3D打印怎么樣
E鍵打印公眾微信號:CKLM88